2022年,全国地方两会陆续召开,各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出炉,碳达峰、碳中和成为地方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。2022年,清洁取暖和大气污染防治将与新一轮的节能降碳工作紧密相关。
北京:
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。坚持节约优先,以科技创新为牵引,大力开展节能全民行动,稳步推进碳中和行动。不松劲、不懈怠,持之以恒深化“一微克”行动,持续改善空气质量。
河北:
2021年,河北强力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“十条措施”,农村“双代”工作走在全国前列,清洁取暖累计改造量占全国50%以上,邢台、邯郸、石家庄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“后十”,全省pm2.5平均浓度38.8微克/立方米、下降15.3%,蓝天白云越来越多。
2022年,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。加快调整产业、能源、交通运输结构,遏制“两高”项目盲目发展,推动能耗“双控”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“双控”转变。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,积极发展风电、光电、氢能,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800万千瓦。推动新型储能发展。抓好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改造,创建一批绿色工厂、绿色园区。
山东:
2021年,城市新增集中供暖7468.7万平方米,农村新增清洁取暖208.4万户。海阳市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。
2022年,加快鲁北风光储一体化、整县光伏规模化开发、天然气环网等重大工程。深化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,推进清洁取暖通道城市应改尽改,非通道城市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,严格移动源和扬尘污染管控。
陕西:
2021年,陕西新建地热能建筑供热723万平方米。
2022年,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,加快煤电机组节煤减排改造,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、多元化、低碳化发展,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、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。大力发展光伏、风能、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,加快陕北至湖北、神府、渭南3大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,推进抽水蓄能电站、氢能示范项目实施,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,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。
山西:
2021年,山西开展工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46家,完成清洁取暖改造99.31万户,“散乱污”企业实现动态清零。
2022年,开发利用地热能和生物质能。投运2-3个500千伏新能源汇集站,加快能源互联网试点建设,积极拓展晋电外送市场。推动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,加快管网互联互通。
河南:
2022年,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。坚决遏制“两高”项目盲目发展。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,因地制宜利用地热资源,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450万千瓦以上。
甘肃:
2021年,兰州纳入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。
2022年,实施“三化”改造项目270个。推进陇东综合能源基地高质量发展,新增煤炭产能1465万吨,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,天然气产量达到5亿立方米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。有序推进减排降碳。制定碳达峰碳中和“1 n”政策体系。支持企业能源替代、降碳减碳,加快资源循环利用、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。争取国家低碳城市、低碳园区和低碳乡村试点。
青海:
2022年,加快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。打造国家储能先行示范区,构建多元协同高效储能体系,力争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开工,推动新型储能项目落地。做好海西州清洁取暖试点城市、三江源地区清洁取暖示范建设。
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,科学制定产能用能方案,稳步推进油气增储上产,提升煤炭、成品油储备能力,推动发电供热企业煤炭中长期合同全覆盖。
黑龙江:
2022年,持续推进供热和二次供水改造三年行动,改造供热老旧管网1000公里。加快老化燃气管网改造和燃气安全监测设施建设。实施智慧供暖示范项目,推进城市分布式采暖,提高供暖服务质量,确保群众住上“暖屋子”。 推进佳木斯小型堆核供热项目前期。
内蒙古:
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。强力推进空气质量改善,深化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,推进钢铁、有色、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深度治理,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,加快推进清洁取暖,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。加快源网荷储、风光火储一体化综合应用示范,壮大风光氢储产业集群,建设安全、灵活、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,新增新能源并网规模2000万千瓦以上,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40%以上。
辽宁:
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,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,大力发展氢能等新能源。实施一批节能减污降碳改造项目,推进城乡清洁供暖。
宁夏:
扎实抓好节能降耗减碳。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,加大光伏、风电、煤层气等开发利用,高标准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。倡导绿色低碳生活,推进节约型机关、绿色社区、绿色校园建设。